内容共2页 | 收藏该资料
第2页:川菜制作秘诀[2]
家常回锅肉 “灯盏窝”才够
回锅肉是川菜的著名菜肴,号称“川菜第一菜”。多年来,它经久不衰,流传于世,深受人们喜爱。在民间又叫“过门香”,可见其魅力所在。回锅肉作为家常菜,虽然不少人都会做,但符合正宗要求的却很少。按照成菜要求,肉片厚薄均匀,软硬适度,浓郁鲜香,微辣回甜,外形像“灯盏窝”。要达到这一标准,必须掌握其选料、刀功、火候等几个关键环节。
首先,选料要选猪后腿坐臀肉(二刀腿子肉),其肥瘦的比例为肥三、瘦二。由于这部分肉质细嫩,肥瘦相间,炒时才易形成“灯盏窝”。
其次,煮肉的技巧。原料的水分是口感是否鲜嫩爽脆的关键,如果水分流失多了,口感不好。因此在煮回锅肉时,不要煮的太久。如果煮的太久,瘦肉部分会因水分流失过多,变得过老,肥肉部分会煮的太烂,肉油发黏,难以进行刀工切制。符合要求的煮肉方法是,将猪腿肉洗干净,去净残毛,入锅中用中火煮15分钟,用筷子尖扎一下,刚扎的破皮,瘦肉刚断生时,捞出用冷汤泡一下即可。
再次,刀功要均匀,长宽要适度。将冷却的回锅肉修齐边角,再切成5cm~6cm长、4cm高的方块,再切成3cm厚的大片,这样才可以在高温的作用下,收缩卷曲成“灯盏窝”状。
最后,要掌握火候。实践证明,以4成油温(80℃~100℃)为宜。在这种油温的作用下,肉皮开始卷曲,纤维收缩,形成半圆形的灯盏窝,在这时候,肉香溢出,烹入料酒,放入豆瓣炒到吐油时,再加入甜酱,减少火力,下少许白糖、红酱油,下青蒜苗快速炒好即可。
麻婆豆腐菜 香辣鲜烫酥
四川的麻婆豆腐是一款扬名海内外的传统名菜,历史十分悠久,深得人们的喜爱。作为一款传统的佳肴,流传广泛,不少餐馆均可制作。但是,要吃到正宗的麻婆豆腐,实在很难。其主要原因是麻婆豆腐的制作要求难度较大,制作程序复杂,一般人难以掌握。
在实践中,烹调麻婆豆腐要诀如下:
一是选料要精。豆腐的品种较多,有石膏豆腐、卤水豆腐、白玉豆腐等。为了保证麻婆豆腐的质量,要用特别细嫩的石膏豆腐制作。将这种豆腐切成2cm见方的小块,在放有少许盐的开水中汆一下,捞起沥干水,主要是去掉石膏味和使豆腐块定型。调味品要上乘,如花椒要选用四川的特产汉源花椒。
二是先炒后烧。炒时要净锅热油,下入调料和豆腐炒匀后,改用小火烧,火候不要过大,大了容易巴锅,但加入的汤不要多,以淹没豆腐的7-8成为度,当豆腐的表面有气泡冒出时,再烧2分钟即可。
三是放料顺序。要讲究放料的顺序,这是麻婆豆腐酥香细嫩的关键。先在热锅滚油的情况下,将牛肉末下入用小火炒成微黄略带黑色,再放入精盐、豆豉末炒到牛肉入味,然后加入辣椒面和豆瓣酱,当油呈红色,炒匀后加入鲜汤与豆腐同烧。时间以3~5分钟为宜,春夏秋季3分钟,冬季5分钟,以豆腐吸收鲜汤汁,变得酥软香鲜,细嫩味美为宜。
四是多次勾芡。要达到麻婆豆腐的紧汁亮油的效果,还要勾芡,方法用多次勾芡法,在加入酱油后,第一次勾芡,轻轻翻动,使芡汁紧裹豆腐块上;然后再进行第二、三次勾芡,但浓度要比第一次浓一些;这样才能做到红润、亮油。
综合起来,按照麻婆豆腐的操作程序,掌握以上几个要诀,便可烹调出正宗的麻婆豆腐。
核桃泥色佳 入口需翻沙
核桃泥是川菜中的传统宴席的甜菜,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。成菜具有香甜味美,翻沙爽口的特点。目前许多餐馆、饭店制作的核桃泥难以达到要求,色泽不好,口感不佳,不“翻沙”,不细腻。分析其原因,主要是传统的做法,是将鸡蛋、面粉、水淀粉调成浆子,下锅烹调,淀粉在热的作用下,发生变性,就难以达到“翻沙”的标准。其实,炒核桃泥采用一种创新方法,可以达到“翻沙”的效果。
这种创新的方法,其重要环节是:要讲究面粉与水的比例关系,如100g面粉,用25g水淀粉,比例为4:1;在炒时要注意观察,当面粉炒香发黄后,将调好的浆子入锅时迅速炒翻,边炒边加入少许油,使油与原料结合,融为一体,显得油润而没有糊锅现象;当炒的底面发白、水分快干时,再加入白糖。加入糖后,当炒的手感滑润时,表示糖已融化,要及时起锅,以免炒糊。配料油酥核桃末与樱桃末要在起锅前放入,快速炒匀后装盘,避免发绵、不酥香。操作规程如下:
先用烤箱将面粉烤香,再加入鸡蛋、水淀粉,少许水调匀后再入锅炒,也可以用小火(2~3成为宜)下入猪油将面粉炒香后,再加入鸡蛋、水淀粉、水调成浆炒,这两种方法均可使核桃泥达到“翻沙”的效果。具体地说,使油炒或者烘干的面粉的酥香同水淀粉受热后的软嫩结合在一起,才能形成甜香可口,翻沙爽口的特色。
炒制红苕泥 化渣加细腻
红苕泥是有名的传统川式甜菜,运用范围十分广泛。其成菜具有翻沙爽口,甜而不腻的特点,很受群众的欢迎。目前在许多餐馆吃到的红苕泥,却不符合要求,其表现在有糊味,不翻沙,水分重,口感差。分析原因主要是选料不清,水分挥发不够,炒的时间过长,加上传统的工艺方法,难以避免的缺点造成的。因此,要做好红苕泥,应掌握以下几点:
一是选料要精。主要原料红苕的品种很多,要用色红汁浓的红苕,即民间说的“红心苕”制作,因为其皮面薄、甜度大、糖分重、筋丝少、黏性大,适宜制作;其他红苕制作效果差一点。
二是先炸后炒。传统的红苕泥制作方法是将红苕泥去皮后,切块入笼蒸熟,再压茸,再炒制,但效果不好。采用先炸后炒的方法,可以达到好的效果。具体来讲,先将红苕削去皮,切成1cm见方的块,放入3~4成油温的锅中炸一下,待苕块软熟过心后,捞出沥干油;待冷却后入盘用漏瓢压成茸,边压边挑去筋丝;然后入油锅翻炒,当红苕泥出现“鱼子状”时,再加入白糖炒匀溶化起锅即可。
三是要掌握好火候,炸时油温不宜太高,炒时的温度也不宜过高,炒时加入猪油要分几次加入,猪油用新鲜的猪板油切块,刚熬的,色白无异味,白糖要用色白纯正的,色黄的不佳,炒的速度要快,一气炒好。
运用这种方法,炒制的红苕泥不仅不巴锅,而且可以大大缩短烹调时间,味道更酥香,更甜美。
蒜泥白肉好 煮法最重要
蒜泥白肉是十分有名的传统川菜,历史悠久,流传广泛,在人们的心中有很高的声誉。它肉片厚薄均匀,片张如纸,肥而不腻,肉质鲜嫩,味美可口。要达到这种要求,需要高超的刀工技术,上等的调料等,白肉的煮法是蒜泥白肉成功的关键。
首先,选料精益求精。选用猪后腿肉中的二刀腿子肉,因其色白皮薄,肥瘦相连,肉质细嫩,符合蒜泥白肉的要求。方法是:将二刀腿肉用温水刮洗干净,去净残毛,然后在清水中泡15分钟,漂去血水,保证肉色白净,同时使肉在烹调前吸收较多的水分,使成菜色白细嫩。
其次,发控制适当火候。煮的合适,有利于刀工操作,切肉达到片薄均匀的效果。如果煮肉不断生,口感发生,不能食用;如果煮的过头,使肉皮发黏,刀工不好实施,切时皮肉分离,容易切烂,难以达到片厚薄均匀的要求。具体来讲,将漂好的整块肉放入开水中,煮到5成熟,捞起冷却后横切成3~4条小块,然后再放入锅中煮“断生”为止。如何判断达到“断生”的要求,可用竹纤插入瘦肉中,不出红色的血水即可。
再次,热汤浸泡保色质。在煮肉之后,由于蛋白质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变性,出现凝固现象,肉质变硬了,这样一来要影响口感与色泽,所以要将煮好的白肉用原汤浸泡,让其慢慢冷却,在制作前捞一块切一块,不要待肉干了再加工。
糖醋脆皮鱼 制作三步曲
糖醋脆皮鱼以其完整的造型,酥香的外皮,细嫩的肉质,独特的风味在餐桌上经久不衰,深得人们的喜爱。但是,由于糖醋脆皮鱼的制作技术要求高,操作有一定的难度,往往达不到要求。实践证明,在把握选料、调味、初加工的前提下,必须掌握制作的三步曲。
第一,刀工处理讲技巧。因为制作的鱼一般体积较大,含水分较多,要达到花刀翻花一致,刀距相等,成型美观的要求,必须讲究刀工技巧。如700g左右的鱼,刀距以3.3cm(寸距)为宜,先直刀后斜刀剞6~7刀,每片鱼肉要深度一致,但不要伤到鱼刺;然后再用精盐、姜块(拍破)、葱段、料酒在鱼的全身码匀腌渍10分钟左右,再进行下一步操作。
第二,上浆干稀要均匀。鱼码味后,将鱼用干净的布抹去水分,轻轻地撒上薄薄的一层干细淀粉,再将干淀粉调成浆汁,浓度以稠米汤状为宜。方法是用手提起鱼尾,鱼头向下,让水淀粉浆汁从鱼尾流下,并不断旋转鱼身,使浆汁均匀地挂满鱼身。如果浆汁太稀,流淌太快,水淀粉不易粘好;如果浆汁太浓,流淌不畅,水淀粉易起坨,造成皮不脆。浆汁的种类很多,不要加鸡蛋液,因为用鸡蛋液受热后会不酥脆,淋上汁后会回软,口感不好。
第三,油温时间要控制。脆皮鱼的特点就是鱼皮酥脆。要达到这个要求,重点是掌握油温和时间。如果油温太低炸制时间长,鱼皮发绵发柴;如果油温过高炸制时间短,鱼皮会外焦鱼肉内生。正确的方法是,分两次炸。第一步,定型。当油温到7~8成(油温190℃~210℃之间)时,一只手提鱼尾,将鱼头浸入油锅,另一只手持勺舀油,从上到下均匀地浇油;当鱼身上的淀粉颜色由白变黄变硬时,再将整个鱼浸入油锅中炸;当鱼全身由浅黄色变成金黄色时,减小火力,再将鱼移到锅边待用。第二步,复炸。先将调味汁调匀装入碗中,将油锅火调大,待油温升高到8~9成热时(约220℃~230℃),速将鱼投入油锅中炸片刻,当鱼色变成棕黄色后,捞入盘中,立刻将兑好的味汁浇上,在“呼啦”的声音中上桌。
通过三步有序的操作,一环扣一环,糖醋脆皮鱼就制成了。
该资料由会员「酒香胭脂」推荐/供稿,来源:互联网公开渠道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作为一个公众分享型知识平台,旨在帮助大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搜索、查阅及交流厨艺技术,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也无法对资料内容一一验证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;
2、该内容由网友分享供稿,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涉及文章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