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共2页 | 收藏该资料
第1页:菜肴制作的重要技术之火候
长期以来人们对火候说法不一,对火候的认识也只是从字面来解释,特别是近几年科技的发展,已经出现了没有火的烹调热源,所以有些人就提出了“火候”这一词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实际上有明火也好,无明火也好,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烹调中使用火候这一词,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代替它的词。
火候是中国菜肴在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,一盘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,往往与火候的正确掌握是分不开的。
火候之“火”是指火的烈度大小,“候”是指加热时间的长短。根据烹调方法和食用要求,用一定的火力,对一定的原料,进行一定时间的加热所达到的程度即为“火候”。
火候可以分为四种火力:旺火、中火、小火、微火。旺火是最强的一种,无论是煤火、煤气、液化气,其特点都是火焰高且稳定,热气很强,火光明亮,适用于爆、炒、炸等烹调方法;中火介于小火和旺火之间,有较高的热气,光度较亮,火苗略小,有烤人的感觉,中火是一种较复杂的火力,可适用面很广,还可与其他火力配合使用;小火在火力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,它不适合爆炒、火靠、溜等烹调方法,但在一些长时间加热,如焖、炖、熬等技法中,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;微火没有火焰,热气较弱。
火力的大小是从烹制菜肴的实际出发。对火力的大小强弱很难准确地划定等级界线。由于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,可变因素很多,变化也比较复杂,总结起来应掌握如下几点:1根据原料的形状质地的要求。2根据传热介质的不同。3根据投料数量的多少。4根据烹调方法的需要。5厨师的实际经验。在火候的正确掌握下还必须随时注意反馈,及时改正与火候相违背的行为,因同是一种原料,火候在强弱的调解下可以烹制出不同的菜肴,一盘高质量的菜肴就是通过火候来体现的。因此厨师应在长期的实践中,逐渐积累、摸索、领悟、体会,并运用贯通在实践中。火候掌握应注意如下几点:1原料软嫩,含水量高,就必须严格控制用水量,同时采用急火速成的烹调方法。因为原料含水量越高,传热效果就越好,用火的技术要求也越高。2原料较老,含水量少,加水量应适当增加,同时采用熬、焖、炖、烧等烹调方法。3大块整只整条的原料,应采用大火烧开,小火慢烧,让汤汁处于微沸的状态,使汤水处于较低的温度,使大形的原料内外熟透。4爆溜菜都属于短时间速成的菜,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,在火候的掌握上以12个字为要诀,“火要旺,油要热,时间短,速成菜。”5加热时间的长短与原料的质地及成菜后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:1、加热时间久则烂,要做到烂而不化。2、加热时间长则透,要做到透而不老。3、加热时间短则嫩,要做到嫩而不散。
一、以油为传热介质的火候运用
中国烹调非常讲究油脂的使用,烹调中如果没有油脂的参入,将使菜肴风味质量大为逊色,甚至烹调就不能进行,虽然油脂本身并不是构成色香味形的主体,但对菜肴的传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以油传热制成的菜肴,要正确地掌握火侯,选择正确的油温是制作菜肴的关键。油脂有贮存高温的能力,只要原料进入50 ℃~80 ℃油中,油就会把所有的热量均匀地分布在原料上,使之四面受热。油传热是以对流的形式将热量传给食物,温度可高可低,高时温度可240 ℃多。油的沸点高,可以缩短加热时间,并能减少水分的流失。根据物理学中热平衡的原理,原料遇热后温度会下降直至温度达到平衡,因此在掌握油的火候时应注意如下几点:1油温2火力3油量4材质5形状6方法。
油温
油的温度可分为5种1温油,温油的温度在90 ℃~110 ℃左右,也称为三、四成热油,油的表面平静。2热油,油温在120 ℃~150 ℃之间,也称五、六成热油,油的表面不平静,四周向中间翻动略有声、有烟。3旺油,油温在160 ℃~190 ℃,油的表面平静有烟。4低油,油的温度在70 ℃~80 ℃之间。5高油,油的温度在200 ℃~220 ℃之间,油到300 ℃左右就会燃烧。
正确地运用用油技术,及时调整与火候的关系,使油温始终掌握在最佳状态。
现举几例:
1炸牛排
炸牛排或猪排虽然很简单,但油的火候掌握上确有难度,油温高原料会很快上色,形成外焦里生的现象;油温低会使肉排含油,失去风味,所以油温应控制在200 ℃左右。
2锅包肉
东北的锅包肉,炸制时油温应控制在180 ℃~200 ℃之间,这种温度能使水淀粉很快形成硬壳,当油内的肉全成硬壳后,油温已降低,这时应及时捞出,提高油温再复炸,才能达到外焦里嫩的效果。
3溜肝尖
溜肝尖、溜肉片、溜鸡丝等一些质地细嫩的原料,油温应控制在150 ℃,主要体现滑油技术和火候的掌握,火力要旺,其目的是为了使原料中的蛋白质突受高温,使表面形成薄壳,可防止内部的水分外溢,使菜肴达到滑嫩爽口的特点。
火力
由于烹调的需要,油温随着火力的大小而变化。油温低,火力应大一些;油的温度高,火力应小一些。
如发制鱼肚、蹄筋,火候不能急,慢火能使干货原料中的水分慢慢地蒸发,逐渐地膨胀涨发,如果火力过急,油温太高,会使原料表面骤然受热,外焦内不透。以蹄筋为例,经油发后蹄筋会渐渐收缩,由长变短,由粗变细,当蹄筋收缩到极限时,就要提高火力和油温,促使蹄筋失水膨胀,形成膨松的海绵体,原来紧密的结构会被破坏得荡然无存。
又如以蛋泡糊为主要挂糊原料,要求制品形态美观饱满膨松,色泽洁白,对于火力的控制要求很高,油温应控制在120 ℃~130 ℃左右,炸3分钟内部的温度可达80 ℃左右,蛋泡及原料基本变性,胀发饱满。如果火力低,油的温度上不去,就会出现蛋泡糊含油,影响涨发和美观。
对一些上浆挂糊的原料应从火力、油温、油量、投料等四个方面因素考虑,上浆的原料火力应控制在中火,油温要低一些,挂糊的原料油温要高一些。
如制作蛋松,火力必须掌握在小火的范围内,油温应控制在80 ℃~100 ℃之间,油温高于100 ℃蛋液会立即凝固无丝可拉。
如果在烹调中出现油温过高,可采取离火或加入凉菜等手段来降温,油温低了,可提高火力或将原料捞出待油温提高后,再将原料放入,只有火力掌握好了,才能控制住油温,菜肴也就成功了一半。
油量
一次下大量的原料或挂糊炸制的菜肴,必须用大油量来进行传热,以大量的油浸没原料,使原料在油内很短的时间内成熟。
油的宽窄对制作菜肴有直接的影响。如煎贴是以小油量来进行烹调,油量不能多,以没过原料的1/2为度,一半暴露在空气中,属不均匀温度,不稳定的加热方式,使其能形成独特的风味,如果油量过大,制品就不会达到外酥脆、内鲜嫩的特点。
油量的宽窄对油温的控制会起到良好的作用,大油量的炸制品,油宽一些会稳定下勺后的油温,使油温控制在所需要的范围之内,最大限度地提高制品的效果。
材质、形状
烹调原料可分为植物性原料、动物性原料、矿物性原料,由于原料之间存在着老嫩之分、产地不同、部位的差异及质地、鲜度、死活等诸因素,这就要求我们在烹制时准确地掌握好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。
质地老、形大、整只、纤维较老、含水量少的原料,在火候的掌握上就不能以旺火速成来完成菜肴的制做,对大形的原料必须分2步来完成,首先是用大火烧开,其次是用小火慢慢加热,使滋味渗透肌里。如果是油炸食品就要用旺火旺油,以不太短的时间烹制,如浇汁鱼、糖醋排骨在油的高温下,能将原料中的水分逼出来,使制品达到外焦里嫩的效果。
对一些小形原料,为了使菜肴保持足够的水分和脆嫩软滑的特点,必须采用旺火、短时、快速成菜的方法。火候与刀工是一种相互依赖,相补互成的关系,切配后原料的形状必须适合以火候为中心,而不是火候以切配为中心,这就意味着切配应以火候为轴心的依赖关系。
该资料由会员「稻花香lili」推荐/供稿,来源:互联网公开渠道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作为一个公众分享型知识平台,旨在帮助大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搜索、查阅及交流厨艺技术,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也无法对资料内容一一验证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;
2、该内容由网友分享供稿,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涉及文章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