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页:刀法和原料成形技术[2]
掌握了各种刀法,根据原料的性能、质地、大小和烹调的要求,经过刀工的处理,将原料加工成片、丝、块、条、段、丁、粒、末、茸、泥等形状,以达到使原料成熟加快、入味均匀、易于挂芡、便于食用和造型美观的要求。
料成
一、片
指原料经过切或片的方式加工成较薄的形状,片的大小厚薄根据烹调要求和原料质地而定,加热时间长和脆嫩、松软易碎的原料应厚些;加热时间短和质地较硬或有韧性的原料应薄些。片的质量应达到厚薄均匀、长短一致、断连分明,片的形状主要有:
1、长方形片,又叫“骨牌片”,片长而薄、形如骨牌,有大、中、小片之分,一般厚度应小于0.3cm,长度在4cm~10cm之间,多用于植物性原料。
2、菱形片,也叫“象眼片”、“斜方片”,是将原料片或切成形如象眼的菱形片,厚应小于0.3cm,长对角线5cm左右,短对角线3cm左右,多用于植物性原料和配料。
3、月牙片,将圆柱形原料顺长对剖开,再按一定角度斜切成薄而细长形的半圆形片。
4、柳叶片,两头微尖,中间略宽,片体较薄,形似柳叶。
5、斧楞片,将原料切成上厚下薄形如斧楞的片,如海参片等。
6、牛舌片,又叫“刨花片”,将原料片制成片薄而长、自然卷曲、形似牛舌(或刨花)的形状,一般先把原料改成长方块,再片制而成。
7、梳子片,也叫“鱼鳃片”,方法类似于梳子花刀。
8、火夹片,又叫“连刀片”、“合页片”,将原料一端切开,另一端连在一起的双刀片,可以是条形,也可以是圆形,中间还可以夹馅料。
9、指甲片,也叫“丁片”,是将原料加工成形如指甲的方形或菱形薄片,多用于配料。
二、丝
是将原料经刀工处理后形成细而长的形状,长度约为6cm~10cm左右。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纹理可分为顺切、直切、斜切三种,业内有“横切牛、斜切猪、顺切鸡”之说。根据原料性质和烹调方法决定丝的粗细,韧而老的原料,烩、煮、氽等烹调方法应切细一些;嫩软易碎的原料,炒、炸等烹调方法的应切粗一些。切丝要求做到粗细均匀,长短一致、丝丝断根。丝有以下几种:
1、大粗丝,又叫“头粗丝”,丝体较长较粗,粗约0.3cm,如干煸牛肉丝。
2、二粗丝,丝体较细较短,粗约0.2cm,如肉丝、鱼丝。
3、三粗丝,粗细形如火柴梗,粗约0.15cm,如火腿丝、香菇丝。
4、细丝,又叫“针丝”,长短不拘,要求极细而均匀,形如银针,成品有时也叫“松”,如葱丝、土豆丝等。
切丝时先将原料切或片成片,再将原料累叠起来,再切成丝。排叠方法主要有三种:
1、阶梯形叠法,将片依次排叠成阶梯形(也叫“瓦楞形”),再切成丝,如切肉丝。
2、层叠形叠法,将片由下而上一片片累叠起来再切成丝,如切豆腐千丝、萝卜丝。
3、卷筒形叠法,将片卷成筒再切成丝,如切海带丝、蛋皮丝。
三、块
是将原料用切、劈、砍、剁等刀法处理后,形成不同规格的立体形状。加热时间长、质地松软、脆嫩的原料块应大些;坚硬带骨、加热时间短的块应小些。块要求厚薄均匀、大小相等。块主要形状有:
1、长方块,又叫“骨牌块”,将原料加工成长4cm、宽2cm、厚约1.5cm左右形如骨牌的块。
2、方块,边长3cm以上的为大方块,边长3cm以下的为小方块。
3、菱形块,又叫“象眼块”,先把原料切成长条,再斜切成菱形的块,长对角线一般4cm左右。
4、滚刀块,直刀斜行垂直进入原料切一刀把原料滚动一次,再切一刀再滚动,直至把原料切完,常用于长而圆的原料。
5、瓦块,从原料1cm左右处斜刀片进(不可片断),再间隔1cm一刀斜片下,形如两块相连的瓦片,如瓦块鱼。
6、劈柴块,先将原料顺长切成两半,再用刀背一拍(不可太碎),再切成厚薄长短不一,形如做饭用的劈柴的条形块,如拍黄瓜。
7、象形块,原料经过剞刀法加工后形成各种形态的块,如菊花块、荔枝块。
四、条
先把原料直刀切成厚片,再垂直改刀咸条,长度一般4cm~6cm左右,按其形状分为一指条、筷子条、象牙条、凤尾条、眉毛条等。条应该粗细相等、长短一致。
五、段
段又叫“节”,是把原料切咸或长或短的段,用作主料的应长一些,如黄鳝、蒜苗;用作配料的应短一些,如葱段。
六、丁、粒、末
丁是将原料切成0.5cm~2cm见方的颗粒状小方块;粒是用切或剁的方法加工成0.3cm见方的小丁,又叫“绿豆丁”、“碎米”:末比粒稍小,一种是用剁的方法,另一种是先切成丝,再横切成末。
七、茸、泥
是把原料加工成极细小的茸状。把原料先制熟,用按、压、搅等方法处理成形的叫泥,适用于植物性原料,如南瓜泥、土豆泥;用排剁、捶、剔、刮等方法处理成形的叫茸,适用于动物性原料,如鸡茸、鱼茸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