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名吃学院 厨师之家
厨师之家〖chushihome.com〗精品厨艺教程推荐

烹调技术的核心之火候

内容共1页  |  收藏该资料

中国是世界烹饪王国之一,荟萃了许多菜肴制作,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,使我国的烹饪事业走在时代的前列。在21世纪的今天,菜肴的色、香、味、形与火候有着直接的关系,因此要在菜肴的火候上做深入研究。
火候,是根据菜肴原料的性质、形态和烹制菜肴的目的要求,给菜肴原料以恰当的热量。
火候是烹制菜肴的关键之一,是烹调技术的核心。由于菜肴原料多种多样,不仅质地有新陈老嫩软硬之分,形状的大小有厚薄粗细长短之别,而且烹制的要求也有脆嫩酥烂之不同,所以我们不仅要使用多种不同的加热方法,而且必须运用不同的火力和加热时间,给原料一个恰当的热量,完成菜肴烹制的过程。

一、正确地鉴别火力是掌握好火候的前提

烹调菜肴离不开热源,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,烹调热源的种类也不断增加,如煤、木炭、木柴、天然气、电加热、微波炉或光波加热和远红外线加热等,都是广泛应用的热源。因热源的性能不同,其火力的大小与加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。在实际工作中,火力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很难划定等级界限,只是从烹制菜肴的实际出发,以烹调人员的实践经验为依据,对火力的大小强弱进行精心的研究。

1.急火

火焰高而稳,呈黄白色,光度较暗,热气逼人,火力性质急烈故称“急火”,适应于急火快炒的“爆”、“炒”等烹调方法。

2.慢火

火焰低而摇晃,呈红色,光度较暗,热气不大,一般用于扒、煮等慢火烹制,使原料软嫩入味的烹调方法。

3.微火

火焰细小,时有起落,呈青绿色,光度较暗,热气不大,用于炖、焖、煨等较长时间烹制,使原料酥烂而有汤汁的烹调方法。

二、正确地识别传热介质的属性是掌握好火候的基础

饮食行业常见的传热介质有水、油、汽、盐或沙粒等五种,在烹调中识别传热介质的属性、作用尤为重要,我国烹调方法之多和多变的菜肴风味都与传热介质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
1.水为传热介质

在火力的作用下,以对流的方式,将热量传给原料,对原料具有溶解性、浸润性的作用。当水温逐渐升到一定程度时,就能改变原料的组织。随着水温的升高,水就慢慢渗入到原料的内部,带着热量的分子在较高温度的作用下,加快运动速度,增强渗透能力,把原料内部的一些物质加以溶解,使原料和汤汁达到入味、熟烂,当原料外部和内部的热量达到平衡时,原料基本成熟,也就有脆嫩清爽的质感。

由于传热介质在火力和时间的长短上,具有不同的热量,所表现出来不同的作用,可使菜肴形成不同的风味特色。其火力宜中、小火,时间不宜太短,因为以水作为传热介质,具有渗透饱和、溶解的作用,况且在与原料共热过程中原料随冷水下锅的共热过程,热量是均匀、持续地向内部传递,水分子也较有规律地相互渗透,而原料组织内部的可溶性物质,在水分子震荡撞击作用下水处于微沸状态,流出或溶入汤汁内,形成乳白浓厚的汤汁并产生鲜醇的滋味。另一方面,菜肴中的一些调味品分子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渗入原料内部使其入味,表里一致,菜肴足时足味。正如宋朝大诗人苏轼所说:“慢着火、少着水,火候足是时它自美。”如果原料极其鲜嫩,菜肴口感要求脆嫩味鲜,就不宜中、小火长时间加热,应选择旺火、沸水、短时间进行烹制。因为水在沸点时,火力大热量也大,水传送给原料的热量也就愈多,温度升高得就愈快,断生时间就愈短,其原料中的氨基酸急速变性,形成一层屏障,使原料中的可溶性物质以及原料内部的水分子不易外溢,因而菜肴的质感脆嫩味鲜美。

2.油为传热介质

油的属性与水的属性基本相同,都是以对流方式将热量传给原料,但其温度和作用不同于水,其温度可高达300℃左右,烹制菜肴时对原料浸润无孔不入,即具有对原料保味的一面,使原料内部的水分不易外溢,成品达到鲜嫩、滋润,即具有对原料干爽,酥、松、香、脆色泽美观的作用,此为其他传热介质所不及。但油为传热介质要根据不同的烹调方法恰当地掌握好油的温度,油温过高不仅能生成对人体不利的物质如丙烯醛,而且能使蛋白质的结构改变,破坏氨基酸、赖氨酸,从而降低菜肴中的营养价值。

3.汽为传热介质

就是水加热超过100℃时,由液态变为气态,其温度高于液态的温度,一般在100℃以上。汽不仅具有水的特性和作用,而且烹制的菜肴原汁原味、形态美观、色泽艳丽、味鲜汤清、香气浓郁、清淡不腻。

4.盐或沙粒为传热介质

就是在锅中投入适量的盐或沙,在火力的作用下,由其将热量传递给原料,这种传热能量比水和油的传热能力强,但它不象液体那样能对流,是以传导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原料,其温度高达150℃,在不断地搅动下能使原料均匀受热,成品原味鲜美,富有香气。但此种方法特殊,适应性不强,现阶段饮食业不常用。

三、根据传热介质的温域特征、原料的性质、菜肴品质要求、相互关系来正确地运用火力和选择时间的长短,是掌握好火候的关键。

饮食业的传热介质,其温域宽储能高。它既有低温的一面,又有高温的一面,对原料既能柔,又能刚,攻能逼水,守可保原,均不失其味。烹调时,如原料含水足较新鲜,菜肴质感要求鲜嫩、细腻、脆嫩,一般宜旺火短时间进行烹制,油温控制在五成热左右,即150℃左右为佳。因旺火热油能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变形,其内部的水分和营养成分不易流出,能保持原料的鲜味。如常见的溜肚尖、滑溜里脊丝。划油时火要旺,油要热,时间宜短,即旺火速成的菜肴。但是必须注意用旺火速成烹制的菜肴,原料须切得薄,大小均匀或原料剞上花刀,热量易于传入到原料内部,缩短烹调时间。如果原料是较为鲜嫩的茸状,不一定要用旺火速成,可以随温油下锅,逐渐地加热至熟,菜肴也不会失其味,仍可以保持原料的风味特色。如饮食业所烹制的芙蓉鸡片,就是如此。为了使菜肴更好地增加美味,还可利用蛋白质的水化作用(即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因遇到水时,其亲水基因之间便存在着吸引力,蛋白质的分子成为高度水化分子),来运用上浆的手法,使菜肴烹制后,更加松嫩可口。如果原料的水分少,肌纤维较老以及菜肴质感要求外焦里嫩、或酥、脆、焦香、色泽金黄、形状美观大方,一般不宜急火速成,应以旺火,不能用过短的加热时间烹制。

从前面的分析中,我们知道,油与水存在排斥性,也就是说,在较高温度下,油能将原料中的水分析出来,但时间过短,不能使菜肴质感外焦、酥脆、焦香。如烹制糖醋脆皮鱼和焦炸里脊,加热时间就不宜过短,否则,其风味特色难以形成。当然也不能过度加热,过度加热会使原料肉体变硬干瘪,如同嚼蜡,并导致氨基酸过度氧化。氨基酸之间交换形成新的酰胺键,从而难以被消化,营养价值、菜肴风味也随之降低。还必须注意到在较高的油温下易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。为了不使营养成分损失,一般通过挂糊或上浆来保护其营养成分。因原料挂糊后,在高温下,糊中的蛋白质发生急速变性,蛋白质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的空间排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其溶解度降低,最终导致蛋白质的分子之间相互凝固成固体,使原料表面形成一层凝固体的薄膜。由于这种薄膜是由蛋白质这种大分子所构成。因此,导热性较差,原料不直接和高温的油接触,而是通过这种薄膜把热逐步传入原料内部,致使原料各部分受热均匀,不会局部受热太高,从而保持了原料本身独特的风味和鲜嫩,营养成分也得到保护,并且还能增进菜肴的色泽美观。

掌握菜肴制作的火候,是时代发展的需要,必须正确认识火力的大小和掌握介质的属性、作用,根据原料性质、形态、制品要求、投料数量和烹调方法等可变因素合理运用火候,达到烹制菜肴的目的要求,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。

该资料由会员「大厨岁月」推荐/供稿,来源:互联网公开渠道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作为一个公众分享型知识平台,旨在帮助大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搜索、查阅及交流厨艺技术,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也无法对资料内容一一验证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;
2、该内容由网友分享供稿,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涉及文章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
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网站
Copyright © 2009 zhmc123.com All Right's Reserved.
菜谱小吃、配方秘方、烹饪技术、厨师厨艺、美食资料、小本创业技术资料分享站